-
从《科学通报》论文到诺奖 ——中国科技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1977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率先公布了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2015年,因为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的历史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比尔·盖茨盛赞发现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他说:“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它的发现堪称20世纪热带病药物最重要的突破之一。中国理应为青蒿素给全球健康做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
学术评价不能回归学术本身是因为杂志对所谓“质量”的追求吗?
学术评价应该回归到评价文章而不是杂志,这个似乎有了共识,但是却一直很难实现,主要是大家还都按照老的传统数着杂志的点数和文章的篇数。
-
邬书林:推动学术期刊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政府部门多措并举,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
新时期期刊编辑的硬功夫与软实力
2010年以来,随着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专业学科发展迅速,期刊转型不断被提及,期刊数据库地位越发凸显,促使了国际期刊和出版集团跨界而入,期刊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的期刊编辑应不断增强编辑出版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打造编辑出版的硬功夫;还应提升适应新时期的软实力,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期刊经营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本领等,以便在新时期更好地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
上海英文期刊: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国际传播力逐步提升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日前对上海英文期刊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近年来,在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六部门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及上海繁荣发展学术期刊政策的推动下,上海一批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
德科学家重获爱思维尔期刊访问权
数十家德国高校拒绝支付出版巨头爱思维尔期刊的访问权,近日这一僵局在部分程度上得到解决。
-
让人叹服的学术期刊模式,本质上和淘宝微信差不多
许多人都知道,一家公司的成败与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个有机体,商业模式就是这个有机体的骨架,骨架匀称,就会迅速成长,骨架出了问题,不但发展缓慢,而且越大越容易崩溃。
-
移动社交为学术期刊展现“大未来”
学术期刊如何走出“象牙塔”,插上移动社交的翅膀,让更多科研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移动社交的智能传播或可助其一臂之力。
-
评论:“开放获取运动”与国际学术出版变局
前一阵子,著名出版集团汤森路透宣布以35.5亿美元的现金交易,向私募基金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出售其知识产权及科技业务。其中,包括SCI、SSCI、AHCI期刊索引和“影响因子”等评价体系,它们不仅是评价研究者及其成果的“金标准”,也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
-
联合抵制Elsevier,科学家们出尔反尔
学术出版商的商业模式往往客观上限制了科学信息的自由流动,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批判已久。2012年1月,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TimothyGowers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号召科学家同行们行动起来,共同抵制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之一Elsevier(爱思唯尔)集团。Timothy Gowers的振臂高呼很快收获了众多科学家们的云集响应。一个用于宣传该抵制运动的名为“知识的成本”的网站(thecostofknowledge.com)也应运而生。
-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黑洞高速喷射物质的新模式
“这是2015年度天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评论说。中国科学家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26日正式发表成果。
-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黑洞高速喷射物质新模式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11月25日(北京时间26日凌晨)公布了中国科学家的一项重大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打破了天文学界传统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自然》杂志认为,此项工作是今年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
黑洞高速喷射物质新模式发现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从而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于北京时间26日凌晨公布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自然》杂志认为此项工作是2015年度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
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了解到,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该成果于北京时间11月26日凌晨发表于《自然》杂志。《自然》审稿人认为此项工作是2015年度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
28国专家会聚三亚 谈空间技术对海上丝路建设意义重大
28国300余位遥感科技领域和数字地球领域专家11月25日会聚三亚,参加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多位专家指出,空间观测和空间信息技术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
-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黑洞高速喷射物质的新模式
旋涡星系M81中的极亮超软X射线源位置。彩图由美国的Hubble空间望远镜、GALEX紫外望远镜、Spitzer红外望远镜、Chandra X射线望远镜的图像合成。
-
黑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黑洞周围形成的超软X射线源中发现了相对论性高速喷流。这一发现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成果发表在北京时间26日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
黑洞在吞噬物质过程中也会产生向外的喷流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11月25号公布了一项中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这个发现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自然》杂志认为此项工作是2015年度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
关于举办第三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的通知
科技期刊不仅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的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外学术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在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扩大我国优秀科研成果的交流与传播,定于11月21日举办第三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
-
第一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成功举办
2014年10月23日,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农学会承办的第一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在河南安阳成功举办。来自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关科技期刊的主编、社长、编辑部主任约60多人参加,围绕“颠覆与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科技期刊”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质疑。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出席了活动。
-
第二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成功举办
为了深入研讨学科发展与期刊发展的依从关系,进一步提升期刊出版质量,扩大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14年10月31日第二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承办,来自有关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院士、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关科技期刊的主编、社长、编辑部主任40多人参加,围绕“期刊发展与学科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宋军、刘兴平出席了活动。
-
关于举办第四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医学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学领域学术期刊作为先进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也得到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领域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学科影响力和集群化建设方面的水平,缩小与国际优秀科技期刊的差距,更好的为我国医学领域科研事业和科技工作者服务,定于2014年12月17日举办第四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
-
关于开展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三期项目总结交流工作的通知
为更好地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三期项目(2012-2014)的实施情况,巩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发展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持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决定开展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三期项目总结交流活动。
-
第三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成功举办
为加快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扩大我国优秀科研成果的交流与传播,2014年11月21日,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煤炭学会承办的第三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
-
关于举办2014年度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建立出版行业领导持证上岗制度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期刊负责人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中国科协拟于2014年12月15-1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关于组织开展中国科协主管期刊2014年度核验工作的通知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2014年度报刊核验工作的通知》(新出厅字〔2015〕14号)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2014年度报刊核验工作的通知》(京新出报〔2015〕40号)要求,中国科协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所属期刊2014年度核验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
关于组织申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度D类项目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及有关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中国工程院学术与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新闻出版局,各中央报刊主管单位:
-
关于申报2015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通知
为进一步发挥学会办刊的学术和专业优势,打造一批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专业辐射力的中文精品科技期刊,更好地发挥其在引领自主创新、服务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成为科技知识生产传播的重要渠道、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学术生态建设和科技人才成长的苗圃花坛,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科协自2015年起继续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项目。
-
苏州医工所在新型血管内超声换能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电工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多COB集成光源300瓦LED诱鱼灯产品以出色的表现通过海上灯光围网捕鱼装船测试,技术与节能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由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璀璨行动”计划“300瓦LED诱鱼灯研制”项目支持。
-
昆明动物所揭示高原鼢鼠高海拔洞穴适应遗传机制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啮齿类物种之一,它们普遍栖息于地下约1.5~2米深的密闭洞穴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高原鼢鼠已经对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环境(高海拔洞穴缺氧)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例如:其血液中红细胞数目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多于同域生存的其它物种(例如:鼠兔(Ochotona curzniae)和大鼠(Rattus norvegicus))、动脉血的氧分压约是同域生存的鼠兔和大鼠的1.5倍以及高效的肺气扩散能力等等。这些生理现象暗示了高原鼢鼠拥有强的从低氧-高碳酸环境中获取氧气的能力。然而,目前对高原鼢鼠的高原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研究甚少。
-
上海硅酸盐所在镁基电池体系和反应机理研究中获进展
镁电池由于其资源丰富、体积比容量大、镁负极电沉积不易形成枝晶等众多优点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高电位稳定电解液和可脱嵌镁的结构原型的缺乏限制了目前镁电池的发展。现在商用的碳酸酯类电解液会在镁负极表面形成离子无法传导的致密钝化层,使其无法在镁电池体系中得到应用;另外,二价镁离子电荷密度高,相比单电荷阳离子更难在正极材料中固相扩散,因此能用作镁电池正极的材料非常有限。
-
中国科大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汪毓明课题组在太阳大气喷流触发高速日冕物质抛射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11月4日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11月18日美国天文学会以当期亮点研究成果在网站头条报道。课题组的博士后刘佳佳为论文第一作者。